Labels

Wednesday, October 17, 2012

松原建市20周年发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1203e01013oga.html
松原,是承载厚重历史积淀的辽金故里,更是汇聚多民族灿烂文化的美好家园。20年前,这里还是一座沉寂的小城;20年后,这里已是名闻海内外的吉林省西部中心城市,并日益展示出独有的魅力与勃勃生机。
  20年间,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290万松原各族干部群众迈着科学发展的铿锵步伐,踏出了一行行令人骄傲的足迹: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最具魅力的圣火传递城市、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城市发展代表等殊荣,国际小行星协会和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松原星”……
  20年,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足以让沧海变桑田。这20年,奠定了松原今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这20年,科学发展涤荡松江两岸,贯通松原上下;这20年,松原砥砺奋进,创造了一座城市的华美蜕变——
  这20年,做大了一个经济体。经济发展脱胎换骨,实现了从42亿到1360亿的跨越
  20年的发展历程,壮大经济,一直是松原面对的一场大考。建市之初,松原地方经济薄弱乏力,全市GDP仅为42亿元。
  面对大考,松原市委、市政府果断出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砥砺前行、奋力拼搏,走出了一条具有松原特色的发展之路。
  工业实现了大发展。这20年间,松原立足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到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20亿元,是建市之初的38.6倍,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仅最近几年,全市就引进9191个项目,实际到位资金2333.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亿美元;引进了中信集团、香港华润、香港大成、中国大唐、云南云天化、台湾润泰集团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松原;建成1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1030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801.8亿元,其中建成亿元以上项目371个。曾经为松原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吉林石油集团正在向千万吨大型油气田阔步迈进。嘉吉生化、云天化百万吨化肥等一大批项目纷纷落地,地方工业异军突起,托举起松原工业的半壁江山,成为松原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经济技术开发区、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和松原石油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园区等开发区、园区的成功组建,更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农业是松原经济发展的“主餐”,是工业、贸易发展的坚强后盾。建市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的各项政策,全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随着,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松原灌区工程、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工程的启动实施,更推进了全市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目前,松原所属4县全部跻身“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全市粮食总产量从建市之初的300多万吨,达到了现在的700万吨阶段水平,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畜牧业已成为全市农业的主导产业、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松原正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牧业大市高歌挺进。
  春华秋实。到2011年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60亿元,比建市之初增长31.4倍;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是1994年的14.4倍;经济综合实力由建市之初的全省第七位跃居到第三位……松原市也赢得了“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二十强”、“中国北方经济增长四小龙”、“中国上市公司最具竞争力城市”和“中国最佳投资城市”等一系列殊荣。
  今天,科尔沁草原绿野无垠,牛羊如云。地上三江交汇,地下油气喷涌。“粮仓、肉库、鱼乡、油海”,松原的发展轨迹,科学有序。
  这20年,崛起了一座新城。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建成了吉林中部重要支点城市
  20年的发展历程,城镇化建设,是松原最精彩的乐章。
  20年前的松原是什么样子?如今,我们或许能从那些发黄的老照片中去翻阅一二:
  地处松花江沿岸,低矮楼房、为数不多的窄小街道,还有就是江边的野草、乱石、滩涂和淤泥……
  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刻地意识到,真正的“城镇现代化”并不在于高楼鳞次栉比、车流人流如织,而在于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高效、舒适、生态良好的生产、工作与生活环境。
  城镇化加速推进。“幸福松原”,离不开城镇化的发展。这20年,松原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积极打造“1139+N”(松原中心城区,扶余县中等城市,乾安、长岭、长山3个小城市,三井子、王府站、太平川等9个小城镇和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城镇化发展格局。如今,三岔河镇已被评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镇”,长山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有7个镇分别被评为省级“十强镇”、省级中心镇和重点镇,松原正成为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支点城市。
  城市建设魅力独具。20年来,松原依托自然景观优势,把现代文明、历史神韵、自然特色和民族文化融入城市建设,投入124亿元,建设了260项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项目,改造、新建道路百余条,建设16座城市广场、42个美化亮化项目。以松原大路、滨江大道、松原大桥、伯都讷广场为标志,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新水厂、热源厂、智能电网建设为标志,健全了城市服务功能;以长松高速、松陶铁路、龙华大桥以及正在筹建的查干湖机场为标志,拓展了城市立体交通网络……
  经过了20年的精心发展,松原已实现一街一景、一楼一品的城市风景。城区面积更是从最初的25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5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从30万人,发展到58万人。如今,查干圣湖碧波荡漾,乾安泥林巧夺天工, 塔虎古城烽烟激荡,龙华宝刹暮鼓晨钟,三江口波澜壮阔,天河岛景致宜人,一座“绿色、生态、休闲、宜居”的美丽新城正在加速崛起。
  这20年,惠及了一方百姓。群众生活稳步提升,实现了由基本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转变
  20年的发展历程,松原始终突出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
  住房条件持续改善。建市以来,松原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自2007年实施“减灾安居工程”以来,全市完成泥草房改造14.5万户;棚户区改造工作,连续3年位居全省首位;随着改建和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由建市之初的6.3和13.2平方米发展到35.15和28.98平方米。
  保障网络日渐坚固。一张包括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网,在松原大地初步织成。到2011年末,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7.24万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164.63万人,参合率达98.53%,基本实现市内常驻人口基本医保全覆盖。2012年,在确定民生投入比重占新增财力的83%的同时,一口气作出了涉及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社会就业等10大类的92条民生承诺。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20年来,松原视文化为城市之魂和经济发展软实力。投资6500万元建设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78个乡镇文化站、466家文化大院、1123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858家农家书屋,为百姓搭建了文化平台。奥运火炬传递仪式上,2008把马头琴演奏叩开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大门;“乌力格尔”、蒙古族婚俗、查干湖冬捕等9项民族瑰宝,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教育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整合新建的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松原教育结构质的跨越,结束了松原没有高校的历史。2009年滨江中学成立,2011年松原市特教学校喜迁新居……
  文化事业日渐繁荣。全力推进事转企改制、文艺院团转企改制试点。《圣水湖畔》、《天歌》等数部影视剧在松原成功拍摄,满族新城戏《洪皓》、大型神话吉剧《大布苏》进京展演并获多项全国大奖。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优化了经济结构,提升了居民消费,活跃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增强了科学发展的动力。
  这20年,增强了干群凝聚力。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筑就了一个坚强堡垒
  20年的发展历程,党的建设的全面加强,执政能力的稳步提高,为松原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建市以来,松原各级党委和政府一直牢牢把握保持先进性这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给党的建设注入无限生机。大力推进党内民主,不断创新和实践党内基层民主形式;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党员干部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大力推进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创先争优活动的全面开展,又将党的建设推向新的高潮。
  2011年,市委和县乡换届中,松原作为中组部换届联系点和省委组织部换届改革创新试点市,多项举措为全国首创,换届风气满意度达到99.8%。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连续两年被省里评为标兵市。案件管理、党务公开、惩防体系建设、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等工作被中纪委、省纪委确定为联系点和试点市。大力倡导务实重行、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加强,率先在全国建成惩防体系信息管理三级系统,“3+1”工作模式在全省推广……
  2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一份未来5年发展的新蓝图,又在290万松原儿女面前徐徐展开……今天的松原,正以更从容的姿态,沿着“统筹‘三化’,建设幸福松原”的目标,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