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s

Saturday, March 19, 2011

规划建筑——城市的灵魂



http://tj.house.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18:37 华厦会

  ——刘太格先生的专访

西方天使有翅膀东方神仙在云端建筑是城市的符号。城市的建筑活动在政治、文化、经济、科学技术的社会大背景下,经历了无数人的艰苦努 力与无数次的变革,一步步发展到今天。

规划建筑——城市的灵魂

刘太格先生

  城市的建筑史某种意义上是城市的发展史。中国的建筑 曾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谱写过瑰丽的篇章,华夏子民们 创造的木构建筑很早以前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体 系,一直被中华儿女引以自豪。但是这辉煌的一页很快 就被历史翻过去。1840年当西方送来鸦片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建筑,其结果是改变了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 打破了中国建筑的固有格局。

  于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碰撞与融合,就成了人们长 期以来探讨、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对艺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要求,体现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上,不可否 认起到了引导、借鉴的积极作用,但也令不少建筑界人士陷入既想借鉴又无法达到理想境界的两难境地。表现在对传统建筑文化只是继承鲜有创造,对外来建筑多是 抄袭缺乏融合,其中尤以欧陆风为甚。刘太格先生对这 一点深表赞同与忧虑。他认为,中华文明史在世界上有 着其特殊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世界文化宝库 中的价值是其它文化无法替代的。建筑源于艺术,源于绘画。而中国的绘画有其独特的魅力,它的立体感、透视效果,它的神秘、深奥以及内敛蕴含了太多的内容。 "我父亲曾说过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新加坡著名的油画家。他说,西方天使有翅膀,东方神仙在云端。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西方艺术是直观的,很直接地表达意思,而东方尤其是中国的绘画不同,云里雾里, 任你发挥充分的想象,表达是间接的。中国艺术的含蓄比之西洋画是另外一种美。” 刘太格说。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正因为这种差异,才赋予了艺术如此丰富的表 现形式,才构成了这个世界的绚烂多彩。

  刘太格先生一直为中国艺术美在建筑上的体现而赞叹不已,他举例说,西方的屋顶 结构多呈三角形,西方认为这最稳定最合理,是实用的观点。而中国的屋顶则层层 相叠呈长方形,很美观,但不完全按科学表达,多凭主观想象。中西方的建筑观不 一样,中国建筑除艺术美之外,也会从地理位置考虑。欧洲离赤道远,偏北冬季较 长,因为防冷所以建筑观念是盒子式的,中国的建筑呈凉亭式,有顶有幕墙。西方 建筑刚性强,喜欢直线处理。中国却讲究阴阳对称,大多发挥曲线美,木材、砖的 应用都追求协调。

  刘先生很是佩服北京胡同与

四合院的建筑结构,他说第一次到北京,发现胡同东西 距离短,南北却分得很开,不直接到底,有丁字口衔接,很有特色。这是生活的需 要,冬天阳光照射所以南北向门面多,北面的风沙不能顺畅地吹进城市。四合院的 布局也同此理,厅堂坐北朝南,冬日阳光暖洋洋地照射在身上感觉很好。北京四合 院与希腊雅典的庭院结构相似,因为两座城市的纬度相似。所以建筑结构不光是审 美取向的不同,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刘太格先生认为中国的建筑很讲究比例感,而这种比例与西方的认识也有差异,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对立面的要求认为5:3是最完美的黄金比例,但中国的 建筑比例不是5:3,比如门窗就是7:2或6:2,这种中国特有的比例也许比装饰的效果更为艺术更有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建筑是如此地美妙与珍贵,它含蓄的阴阳对称协调,不仅体现在建筑艺 术上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就是在美学、人际关系等社会学方面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刘太格先生掩饰不住他对中国文化的钟爱之情。这种情感不仅仅表现在对建筑、绘 画艺术,还有舞蹈。他说,在新加坡观看中国舞剧"白毛女"感受很深,演员的表演 完全出自内心真实情感。但再看他们演"唐·吉诃德",就不是那么回事,服装、节奏、 表演没有西班牙味道,而"白毛女"演了几十年还是很有生命力。说明说自己的话,做 自己的事,表达自己的心灵,这是最重要的。做建筑也一样,应该给自己一个准确 的定位。中国不少城市崇拜欧陆风,可你没有工匠的技术条件,建筑体现不了水平, 作品不入流,西方人认为没有欣赏的价值,东方人则认为不伦不类。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是真理。任何建筑都离不开历史承传、文化渊源、生 活习俗、地理环境与审美追求。不能否认,建筑形式上的重复抄袭,追逐所谓的潮 流,简单的拼凑拷贝,割断民族传统,把严肃的建筑当作哗众取宠的商业噱头等等 现象,在中国

房地产迅速发展的今天,还是大量存在着,有学者甚至认为,割断历史,割断文脉,民族虚无主义对建筑来说,可以视为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犯罪行为。

  刘太格先生很希望建筑规划师能寻找、捕捉新的灵感,挖掘最精髓的建筑元素,保留中国传统城市的特色,创造出最适合本土,最富民族风格又能体现现代化 的建筑作品,给世界另一种艺术的享受。

  刘太格来中国不下几百次,他说每次来他都在寻找,都在发现,都在研究中国 城市的细胞与文脉。他担任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是新加坡政府多个机 构团体董事和国立大学的兼职教授,他还应邀担任我国北京、天津、大连等十几个城市的规划顾问。工作的繁忙是可以想象的。但他对中国城市的建筑规划总是情有所系,心有所想。他希望政府官员、学者、建筑规划师、房地产开发商们多研究城市的社会大背景,认真解剖钻研城市文脉,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取外来文化精华,重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体系。

  说刘太格先生是一种职业的责任肯定不尽然,交织在他灵魂深处的, 是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强烈的责任感。

  老建筑的话题

  建筑是历史的组成部分。建筑发展具有阶段性,但这种阶段性是承前启后循序 渐进的,割断、跨越历史则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在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中,尽 管注意到了对于古建筑的修复与保护,但喜新厌旧、破坏摧毁,有悖历史人文的现象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刘太格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城市是一部史书,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属于它的一页,这部书是历史的记忆,每个人都有自觉保护它的义务。刘先生为不在 少数的国人不珍惜老建筑感到惋惜。他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城市里的老建筑就象一个天生丽质的美女,脸上虽然蒙上了污垢,但擦洗干净稍加装扮,她依 旧光彩照人。 中国很多城市的老建筑都处在交通便利商业繁华地段,改造城市 时为了追求商业利润便以拆为首。为什么就不能在规划初期设计好比较科学的路网组织呢?老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而且有着良好的功能布局、高度的艺术价 值,只要珍惜它完全可以再利用。

  刘先生说新加坡是一个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但新加坡人对老建筑总是怀有 一种敬畏的情感,中国明清时代的建筑有很多,新加坡如果有一幢一百年的老建筑就十分的珍贵。

  说到对老建筑的态度,刘太格先生比较激动,他说中国与印度都属于人口多的 发展中国家,印度对于老建筑特别钟爱,基本都保留它的格局,而在老城区重 新组织路网布局以适应老建筑的保存,新加坡的唐人街也是如此。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是一对无法回避的矛盾体。但是"态度决定一切",站在历史 宏观的高度,理解古与今、老与新的辨证关系,是城市规划者们不容忽视的问题。若干年后,当我们把一座有着功能齐备、构造科学、风格独特的优美城市留给子孙后代时,我们会为自己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创造的价值而自豪。我理解刘先生的期望。